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44|回复: 0

(4月12日)每日之星:范样样、李若菡、景飞鸣、马艺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12 02: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月12日)每日之星:范样样、李若菡、景飞鸣、马艺菲



《土地》

五年级二班 范样样

女娲造人时,
用土。
所以,
我们都坐飞机,
往天上飞。
而不走地道。

诗人点评:

★童话大王郑渊洁老师笔下的冰龙怕见太阳,这女娲捏的土人嘛,自然怕回到土里。于是人类千方百计想办法往天上飞。题《土地》,土地是人赖以生存的根基,而“天上”是人永远向往的未知!从地上到天上,诗小,空间大!(李子缘)

★范样样同学脑洞路径:人不可能再回到妈妈肚子里,否则会被女娲再搅拌成泥巴,再死(生)一回。(蓝蓝)

★“抟土造人”不仅是美丽的神话传说,也是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的文化标签,深深植入到民族的血脉中。高度发达的农耕文化又强化了这种符号记忆,于是,土地崇尚成了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留存,由此衍生出“男耕女织”的理想生活图景,牛郎织女的故事就是很好的印照。对于深邃的天穹及无垠的外太空,我们的民族意识里确实缺少探究和向往,即便是嫦娥奔月的故事,也因为偷吃长生不老药的桥段,而变得世俗和现实。扯得有点远了,我收回来。这首诗起名《土地》,主旨却是摆脱土地的束缚,坐上飞机往天上飞。尽管用词有些生硬,但观念意识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值得提倡。(李春茂)

★诗歌是神秘的。这种神秘不在于它的不可接近,而在于它产生和形成时作者头脑和思维里的那奇思妙想往往令人惊叹:他是怎么想出来的呀?因此,敢想就会有非同寻常的诗产生的可能。(欣梓)

★在土和不走地道的“飞机”和“天上”之间,孩子似乎发现了一点悖反性的东西,但这东西是什么呢?其间需要一个让思维飞起来的踏板,但可惜的是对于一个踏板,小作者恰恰给省略了。这不是含蓄与否的问题,而是本质上没有清晰。(王元中)

★这是一首比较费解的诗歌,女娲抟土造人是一个民间传说,大家都知道,但这与我们今天坐飞机往天上飞有怎样的关联,人们不走地道小作者是要表达对土地的尊重还是要表达对女娲造人的神秘向往才上天?我想,更多的是前者,因为诗歌的题目是《土地》。王元中老师的点评似乎和我有同样的感觉,诗歌中缺少了一点恰当的媒介与关系。(妥金录)

★女娲造人时,烦了,双手一甩,泥点子满天飞。“我们坐飞机往天上飞”,这不天性使然吗? (覃晓蓉)

★在羲里娲乡这片土地上,范样样同学写出这样的诗歌,读来别有一番滋味。多少年前,女娲用家乡的水和土,抟土造人;多少年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依然追逐飞天的梦想。这首诗歌体现着一种强有力的外张力。不管是小作者有意还是无意,诗就在那里,短短六行,却颇有意味。听说范样样同学平时相对沉默一些,那就拿作品说话,此作惊动四周,可谓天意为之,作为亲历这首诗诞生的“诗歌欣赏与创作”的老师,甚是欣慰。(魏磊)



《杂技》

五年级一班 李若菡

我去马戏团时
看到熊踩在皮球上转
于是我学着它的样子
踩在地球上转

诗人点评:

★我们都踩在地球上,因为置身其中,有时候因为自己的“小”而常常会忽略了这个事实。此处,小诗人借用杂技中的小熊好像提醒了大家。这是一首好玩的诗,踩在地球上玩杂技,让自己一下子显得很“大”。这首《杂技》玩得妙!(李子缘)

★前两句实写,写马戏团里狗熊踩皮球的表演,后两句虚写,思维跳跃,由眼前景像展开联想,脚下的皮球变成了地球,抒情主人公脚踩地球,跨度超常,魄力无限,出人预料,意在言外,只是猜不透小作者的用意,是想环游世界,还是想指点江山?我觉得结尾还是破题为好,要是有人误以为是卓别林拍的大独裁者,手扶地球,想要称霸世界的话就不好了,后一句纯属戏言,切莫当真。(李春茂)

★童趣在于它的天真无邪。此诗的可爱就在于它让童趣一览无余呈现于短短的诗行中,我在读完会心笑一时,也体会到了在成人世界里那种假装老成的悲哀。(欣梓)

★这首不错,从马戏团的雄踩皮球到我学着踩地球,两个动作之间的发展只是借助了一种模仿,然而正如古希腊智者所言,“艺术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模仿”,一种实的行为的虚化,孩子的思维飞起来了,他的童真和童趣也飞起来了。孩子的诗就是要能看见孩子的样子——他的样子,他的心。(王元中)

★哈哈,小作者想象力太丰富了!看熊踩皮球转竟能联想到自己踩地球转。以前就知道地球自西向东转动,今天才知道是李若菡小朋友踩转的!太棒了!祝贺小诗人!(蓝冰)

★李若菡同学的这首诗由熊踩皮球转联想到自己踩着地球转十分有趣,恰当自然,似乎顺利成章,展现了小作者大胆而奇妙的想象力,童真童趣也跃然纸上。(妥金录)

★作者眼中人在地球上行走与熊踩皮球转有关联,一个生活一个马戏都有趣。不过踩地球玩更显豪情。(覃晓蓉)

★李若菡同学最近佳作不断,这个孩子颇有写作天赋。只要给她一个契机,一个平台,她就能很快地抓住,并让你惊喜不断,这也是天水市实验小学校园诗歌节越来越展现其魅力的地方。近一两年来,不管是《朗读者》,还是《经典咏流传》,这样的节目都有很多人追捧,我的理解这些都是往里走的,也就是说以此让诗歌去慢慢浸润人们的心灵。那么写作本身呢,它又是往外走的,就是说你想如何去表达自己的内心。不同程度来讲这一层显得更重要。回到本首诗上来,由熊踩皮球玩,联想到自己踩着地球玩,这的确是需要天赋的。而这种天赋只需要老师稍加点拨,就已体现的淋漓尽致了。李若菡,魏老师说你能写好这首诗,现在不是写成了嘛。祝贺你!(魏磊)




《作业做完了》

五年级二班  景飞鸣

沉重的作业都做完了
感觉自己没了重量
要飘起来了
好险啊
爸爸把我拉住了


诗人点评:

★一个“飘”字用得好,让整个诗“飘”了起来!小诗人截取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一个小场景,于“沉重”之外,透出父子之间情感的微妙,天伦之乐与舔犊之情跃然纸上!从诗性上讲,文本表面上缺少抒情部分。从诗意上讲,这是高级的抒情!(李子缘)

★起笔紧承题目,写完成繁重作业后的心情和神思。是劳累之后的放松?还是困倦以后的打盹儿?小作者用夸张的笔触写自己的神游户外,恍惚跑毛。可惜的是自己身轻如燕,还没等飘起来,就被爸爸拉回到现实。多希望你就冒冒险,像李白一样“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该有多好,衷心祝愿小作者以后有梦就做,不留遗憾。(李春茂)

★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在当下的现实里永远是一个伪命题,永远是停留在电视和报纸宣传上的一个口号。幸而有诗,我以为景飞鸣同学体会到了短暂的快乐。诗歌节诗教的意味也在此得以具体实现。(欣梓)

★这首诗有极为真切的个体感知经验——作业的沉重和自己的飘(轻),其间有累极了的虚脱,也有终于结束了的轻松,一个“飘”字,很好地形容了小作者彼时彼景之中真实的精神状态,爸爸的拉回来是很精彩的收束,但这拉回来若有一点具体性,也就是如果能稍稍点一下是“怎样拉回来的”,诗的表达就一下子饱满了。(王元中)

★此诗第一句中的“沉重”看似说作业,实则表达作者的心情。在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后,本可以像小鸟一样自由自在地飞一飞,但还没“飘”起来,家长安排的各种活动又来了。多无奈啊!好同情小作者,现下我们的孩子真的一点也不快乐哦!(蓝冰)

★小作者完成沉重的作业的心情是激动的,激动到自己都没有重量了,真是举重若轻啊!尽管是夸张,但可以看出孩子们的作业负担还是比较重吧,不然怎么会有飘起来的兴奋呢?这种感觉是真实的体验,但结句确实出乎意料,“好险啊!爸爸把我拉住了”,进一步强化了夸张的效果。诗歌内容源于生活,因此读来感同身受。(妥金录)

★烂漫孩童从诗中蹦跃而出,做完作业的心情是飘,像风筝飘得忘乎所以,欲腾空高翔,奈何风筝是爸爸放飞的,“拉”是警告,或是鼓励,或是一个温暖的怀抱。结尾余味深长。(覃晓蓉)

★诗歌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写,但在这届校园诗歌节,在两千首多首诗中,为什么只有这样的诗歌能脱颖而出,说明他写得好。于是就有人问了,好在哪里呢?我现在就告诉你,第一,点抓得好;第二,有现场感;第三,有独特性;第四,好玩。对此诗来说,就这四点。当然,还可以再增加两点点,抒真情和非凡的想象力。当那么多的人,写得诗歌都大同小异,都是泛泛而诗的时候,当然是没有机会成就一首好诗的。下面是诗人秦巴子说过的一句话:“创作上永远记住一点,创是第一位的,并且是求异存异才更有希望。”景飞鸣同学是第二次进每日之星了,祝贺你!(魏磊)



《蜡烛》

五年级四班 马艺菲

夜,来了,
一支红蜡烛,
照亮了——
整个房间;
天,亮了,
烛光消失了。

蜡烛用生命
照亮了他人。
此时,它不再发光,
它知道,
它,也该走了。

诗人点评:

★题《蜡烛》,喻意明显。此诗第一节诗已成,第二节纯属多余,建议去掉第二节,该节制时应当节制,会更好,点到即止。(李子缘)

★也许是教师身份的影响,一看到蜡烛和粉笔的词语,我就有些倒胃口,这些与教师从业精神相关的专有名词,早已被贴上了牺牲者的标签,总是同崇高、神圣联系到一起。教师为什么就不能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辉煌下自己?诗作里的“消失”又在套用旧意,并不新鲜。其实,在李商隐笔下:“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意思,也许更接近于情语,什么时候变成教师的专利了?当然,不要以我的好恶作评判的标准。最后只想说一句,借用惯有的意象时,最好能翻出新意。(李春茂)

★写作是求异思维,这首唯一可取处是把大家都认同的一种观念放在一个具体的时间段里陈述了一次,因此,第二节是多余的,不必要的。(欣梓)

★这首诗的好处是把一种观念具化成了场景,但整体上讲,孩子没有找到自己的写作点,其表现是典型的“为文造景”。没有自己,也就没有了价值,这一点是写作颠扑不破的真理。(王元中)

★关于写蜡烛的诗歌真的比较多,一般离不开对它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这首诗也不例外。但是这首诗打动我的是蜡烛在天亮后知趣地走了,没有纠缠,没有不舍,让蜡烛的精神多了一些情感,多了一些叹息。读者也会生发出对蜡烛的眷恋,源自于作者淡淡的叙述格调:“它知道,它,也该走了。”(妥金录)

★孩子把写诗与写套路作文同理了,没有第二小节,诗味更浓。(覃晓蓉)

★“它知道,/它,也该走了。”诗末的这两行,让我想到了加拿大诗人马克·斯特兰德的《七十五岁生日作》“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杨绛译)不知道马艺菲同学有没有读过此诗,不管是有生命的还是没生命的,来到这个世上,都不要白白走一遭,而用自己的生命去照亮别人,更值得尊敬。(魏磊)

QQ|手机版|天水市实验小学 ( 陇ICP备19004291号-1|甘公网安备62050202000543号 )

本站支持IPv6访问本站支持SSL安全访问

地址: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合作北路34号 电话:0938-8220222

天水市实验小学 © 2001-2023 版权所有 GMT+8, 2024-5-10 06: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